首页原创文章 正文

火爆的“电竞劝退”业务背后 _ “戒网瘾的良药”还是下一个“电击治疗”

3年前 ( 2021-02-26 ) 556 0条评论

   2021年一开春,电子竞技业火了一个新业务-劝退。很多家长通过媒体了解了此业务后,已经有点跃跃欲试,希望把自己沉迷于手机和游戏的孩子送到这样的机构里去“被劝退”。

但这恰恰凸显了父母们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的无力感。

简单的说,“电竞劝退”就是让孩子真实体验电子竞技中训练的艰苦、竞争的残酷,了解自己的身体、思维、心理承受能力等在该项活动中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从而认清现实、打破幻想,从对游戏的沉迷回到现实的学习与生活中。网友戏称这“伤害不大,侮辱性极强”的业务是在用“魔法打败魔法”。

在浏览这一类新闻的时候,我看到绝大部分媒体都在推崇电竞劝退的神奇效果,只有人民日报忠实的呈现了另一部分“无法被劝退的孩子”。无法被劝退,并不是说这些孩子不回家,而是指“电竞劝退”并没有真正解决他们沉迷于网络的原因,虽然他们回到了家里,也减少甚至不再玩游戏了,但是他们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存在的问题没有被解决、学习的动力依然不足,而只是在能让他们逃避现实,给他们带来自信、满足、快乐的电子游戏中,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办法很好的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他们没有很好的方法和能力去面对失败的打击,这个时候电竞劝退无疑是在他们之前唯一自信和存有希望的地方又来了一闷棍。

 

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我并不建议家长们草率地让沉迷于游戏中的青少年直接参与电竞劝退。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青少年沉迷于游戏的原因,他们对自我以及自身能力的评价。要评估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承受能力、负面事件(压力、失败等)应对策略、内在动力机制等等……只有全面了解青少年的状况,才能更好的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

NO.01

 青少年沉迷于游戏的原因

 微信图片_20211104131417.jpg

 

 有很多原因会导致青少年沉迷于手机、游戏、网络,在这里我仅简单罗列一些:

 1.网络内容规则简单、内容丰富、获取容易,让很多成年人都很难真正放下手机,更不用说青少年了。

 2.网络给人们带来更高的刺激强度、满足感、成就感,同时还可以充分创造、任意发挥,极大的吸引青少年。

 3.网络世界中即时负面反馈小,道德评判和约束力低,成为青少年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出口。

 4.虚拟世界的沟通方式更容易弥补、替代和满足青少年对“关系”、“尊重”、“自恋”等一系列的强烈心理需求。

 5.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挫折感和难以面对的困难(可能来自父母、关系、学业等很多方面),让青少年进入虚拟世界,寻求躲避。

 6.大脑发育、多巴胺迅速分泌等生理特点,让青春期孩子更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

 NO.02

 如何正确看待游戏与学习 

微信图片_20211104131424.jpg 

 先问各位家长一个问题:您认为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呢?

 可能我们会立刻想到在幼儿园之前,就开始教他们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教他们数数、背诗;接下来或许会想到孩子刚刚呀呀学语时,我们一遍一遍的教他们说话,教他们挥着小手和他人问候、告别;还有些家长甚至可以把这个时间点追溯到“胎教”。

 以上这些,是从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学习。但实际上,对儿童来讲,当他们听到第一个声响、看到第一个影像、触摸到第一个事物的时候……学习就开始了;当他们摇起手上的摇铃、搭积木、拼拼图、到处涂鸦、给洋娃娃梳头、和小朋友捉迷藏的时候……学习就在进行中,各种能力和技能就在发展和锻炼中。

 最早的学习方式就是“玩”,“游戏”是一个人认知客观事物、探索客观现象和规律、发展自身能力的最初方式和最佳途径。

 但,一个客观事实是:越小的孩子,以现实实物为基础进行的学习占比越大,自主探索型学习占比越高,他们绝大部分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以抽象、虚拟形式进行的学习越来越多,被动灌输型学习占比越来越大,“游戏”和学习几乎成了互斥的两部分。同时,随时这种转变,从游戏中被迫分离出的“学习”也极大的失去了趣味性、吸引力、成就感……

 “游戏”和“学习”本不是互斥的,我们在游戏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锻炼很多能力,同样在学习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游戏的方式增加趣味性、吸引力,提高成就感。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所重点高中的实验班中,几个孩子在课间打牌被老师发现了,这简直是不可容忍的现象,老师自然非常生气。但仔细一看,孩子们玩的并不是普通的扑克,而是自制的“化学牌”。他们在硬纸上写上化学元素和方程式,并按照化学知识设定规则来进行游戏。我赞叹这些青少年们的才智,他们用这种方式,既娱乐又学习和巩固了知识。

 NO.03

 如何让孩子从网络(游戏)中回归 

微信图片_20211104131429.jpg 

 今天,让很多家长非常头痛的是,一不留神,孩子们就容易陷入虚拟的网络世界,在游戏、玄幻小说、各种小视频中不能自拔,尤其是在假期中,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不仅让他们的视力变差,更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经验不能得到锻炼,心理发展相对停滞甚至退行,当新学期来临时学习动力不足。

 在这个寒假中,还有比“电竞劝退”更好的方法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游戏吗?鉴于篇幅所限,我仅针对年龄稍大一点的青少年家长,给出两个参考方案。

 这里,必须先强调两点:

 首先,所有方案的实施都必须建立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之上,如果您已经感受到自己和孩子之间因玩游戏或其他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冲突,你们不能相互理解,孩子变得抗拒,此时请寻找专业人士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和解决方案讨论;

 其次,我没有对方案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以及原理过多赘述,因为我相信家长们的智慧、直觉以及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每个孩子、家庭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相处模式,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灵活应用,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有效的、最好的。

 方案1:尽量将线上游戏时间转换成可操作的线下游戏。

 有很多很好的桌面游戏,也非常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其中许多获奖游戏包括精心设计的环节,可以磨练精确沟通的技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需要通过合作找到解开巨大谜团的线索,还可能需要在瞬息万变、万分险恶的场景中制定策略。这些桌游不仅激发青少年的想象,促进智力发育,还能帮助他们习得很多非常必要的能力。

 在假期中,和青少年一起玩一款桌游或者请他邀请朋友们来家里一同玩这些游戏是很不错的选择。现在市场上还提供了很多解谜类的密室逃脱游戏,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不妨去体验一番。

 与青少年一起进行这类游戏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放下成年人的架子,适当认输,勇于向他们请教,承认他们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夸奖他们运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经验来解答和完成游戏的智慧。在他们被难住的时候,不要表现的太过聪明,给予时间、默默等待,或者稍加指引、鼓励他们前进就足够了。

 如果青少年能够在这样的游戏中感受到:你认可他们的能力、惊叹他们运用知识的水平,以他们为骄傲、可以放心的成为值得信赖的搭档或是足以一战的对手,那么网络世界对他们的诱惑力就不再那么强了。

 方案2:将所有对青少年学习的焦虑全部照搬到他们玩游戏的过程中。

 第一步:通过和青少年协商,约定他们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最长时间,并坚决执行;这个时间限度可以根据情况适度放宽,要记住,阻止和控制并不能让青少年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反而会加重逆反的心态。

 第二步:想一想并列出当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您所焦虑和担心过的所有事:

 例如但不仅限于下列问题: 

1.坐姿、握笔姿势正不正确?

 2.是不是又开小差了或者精神不济睡着了?

 3.有没有在学习的时候干别的事情?

 4.能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5.效率到底高不高?

 6.准确率到底有多少?

 7.每一次学习的时间够不够长?

 ……

 第三步:将第一步所列的问题,进行类似下列所述的对应转换:

 1.玩游戏的时候坐的端正不?离的是不是太近了?

 2.玩游戏的时候有多专心,有没有嘴里还要吃点东西之类的情况?

 3.有没有边玩着游戏一会还要切换出去回应另一个平台的聊天?

 4.一天能升几级、能赢几场?

 5.有没有在游戏里给自己制定必须要完成的目标?

 6.如果没有目标,应该帮他订立一个,并监督是否实现?

 7.操作的速度和准确率是不是够高?

 8.每一局是不是都赢了?

 ……

 第四步:了解他们正在玩的游戏,在他们玩游戏的时候,尽量找借口观摩,拿出你面对孩子学习时的所有精力,去考评以上问题,并随时做出相关的评价、教育、指导;

 第五步:当青少年们学习的时候,请立刻离开,去做自己的事情。此时注意:自己的事情可以是家务、阅读、工作、学习等等,但尽量不要拿起你的手机,也不要试图去观察孩子的状况。

 第六步:当青少年学习的时间约一个小时时,表达你的信任、赞扬并请他们休息一会。一般青少年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小于一小时,更长的时间并不会提高效率,当你请他们休息的时候,会让他们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信任与认可。

 最后:观察青少年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并适度调整第四步的力度,坚持一段时间。如果有可能,可以在开学前,开诚布公的和孩子就此进行讨论。微信图片_20211104131433.jpg

 

写下方案2的时候,我内心一直暗忖,“这可真是个有效的‘损’招”。是的,这个方案有效,但对青少年来讲确实有点不那么地道。所以,请适度使用该方案,我更希望,通过这个方案的列出,让很多家长意识到,我们是如何在日常表达关心和爱的言行中,不自觉的“损”掉了孩子的专注力和对学习的兴趣,希望作为家长能够面对、理解和疏导自己的焦虑,自然而然的改变面对孩子游戏和学习的态度与具体做法。

作者:申玮玮,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心理咨询师,西安市第三中学“名校+”教育联合体心理副校长。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本文作者:陕西省儿童心理学会 网址:http://www.sxcps.org.cn/post/321.html发布于 3年前 ( 2021-02-26 )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5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